其实是蒙马特区的一个古老的旧建筑,法国诗人马克思·雅各布(Max Jacob)在1889年把这个美丽的名字给了这座老建筑。这里也曾是上演法国文化革命的场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又称这里为“艺术家之城”的原因。有谁知 道浣衣舫里曾往来过多少艺术家?卢梭、梵高、毕加索(Picasso)、莫迪里雅尼(Modigliani)……这里是当时不被人们所关注的艺术家们的聚 会地,现如今它却常被人们和各种媒体反复提及,只因那些曾在这里驻足或居住过的当年的无名艺术家们已被现在的我们尊称为“大师”。自1880年以来浣衣舫 一直被认为是印象派画家保护地的前方哨所。1970年原址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之后浣衣舫又被用水泥在原址上重建。
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
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
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
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
我还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
在这流动的生命里起造一座墙;
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
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
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不知徐志摩在1925年写这首诗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在他的诗成稿几十年后,在世界上最以浪漫著称的巴黎城的蒙马特区会真的竖立起一面诗中的“爱墙”。
爱墙座落在巴黎市北蒙马特高地半山腰上的一个街头小公园里。公园是一个巴黎街头随处可见的那种公众休憩场所,墙也是一面不是特别高大厚重的普通石墙,但是 墙上却有用三百多种文字写成的“我爱你”。爱墙约有40平方米,由511块规格为21x 29.7厘米的深蓝色的长方形瓷砖贴成,瓷砖上用311种语言和方言的手写笔迹写满了同一句话 “我爱你”:i love you(英语), je t'aime(法语), ti amo(意大利语), ich liebe dich(德语)……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到这里都未免一下子看花了眼。作为中国游客,您可以先从爱墙的最左侧看起,在那里您可以找到竖排的三个汉字“我爱你”,其中的“爱”字是 繁体。在墙的上方还有一幅漫画,画中女郎身穿深蓝色吊带裙,斜倚在一张小桌旁,画旁边一行小字写道:“保持理智,勿要强求(soyons raisonnable, exigeons l'impossible)”
爱墙的发起者弗雷德里克·巴隆(Frédéric Baron)是法国一位以写爱情歌曲见长的音乐家。也许是受法国充斥于整个国度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1992年他开始收集和记录下了1000多条用 300多种语言写就的“我爱你”的手写体,并于1998年就此撰写了一本书,成功发行5万册。巴隆早期的爱情歌曲都是在他居住在蒙马特高地时写下的,因此 他选择这里作为爱墙的归宿。
爱墙的建立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巴隆说,在暴力 强权存在和个人主义至上的世界里,墙把人们分隔开来,然而送去一声简单而真情的“我爱你”,却时常能解除误解和拆除分歧的樊篱。爱墙不仅是为相爱的有情人 而建,它还为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人提供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地方。巴隆邀请研习中国书法和东方绘画艺术的法国女艺术家克莱赫·吉托(Claire KITO)为这堵墙作了艺术设计。在爱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散布着不同形状的红色色块,据说这些色块喻义破碎的心,作者期冀用纯洁和美好的爱来重新弥合 这颗散落在爱中的已碎的心。在 2001年情人节举行的爱墙落成仪式上,有100只白鸽展翅飞向蓝天,所要表达的就是人们对和平与爱的渴望。
圣心教堂、小丘广场、皮嘉尔广场、红磨坊、狡兔酒吧、浣衣舫、爱之墙……这就是蒙马特,一个拥有山城的景致,通幽的曲径,艺术的广场,圣洁的教堂,典雅的街灯,闪烁的霓虹,粉红的橱窗,探夜的流莺和柔软的爱情的地方。